📖 关于《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

《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是马卫军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提供PDF等多种电子书格式下载。本页面为您提供详细的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 EPUB下载信息、阅读指南和相关资源。

⬇️ 下载信息

书籍名称: 《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

作者: 马卫军

可用格式: PDF

出版时间: 2024-08-02

读者评分: ISBN:9787520322249分

🔽 点击这里进入下载页面 🔽

📱 格式说明

  • 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 PDF格式电子书下载

📝 书籍评价

马卫军在《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中,以德国刑法学为坐标,首次系统梳理了“被害人信条学”在中国语境下的适用边界与理论张力。作者将自我答责从“构成要件排除”拉回“违法性阶层”,以“危险接受”与“同意射程”两条主线,精细剖析了自陷风险、自杀参与、医疗过失等疑难案件,对结果归责与规范保护目的的关系给出了穿透式论证。其亮点在于:一、用“风险管辖”替代传统“过错分担”,为过失竞合案件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判断框架;二、以判例群为样本,量化呈现司法实务对被害人自陷风险的宽缓化倾向,补足了本土经验短板。不足亦显:对行政刑法、经济刑法中被害人角色着墨过少;风险管辖标准仍倚重德日教义,与中国法官的“常识正义”存在张力。本书适合刑法学者、司法实务人员及法理学读者,亦可为医疗合规、互联网金融风控从业者提供规范视角。

📚 阅读指南

如何阅读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 EPUB文件?

  1. 下载《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EPUB文件
  2. 使用支持的阅读器打开(推荐Calibre、Apple Books、Google Play图书)
  3. 调整字体大小和背景色以获得最佳阅读体验
  4. 支持书签、高亮和笔记功能

支持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 PDF格式的设备

  • 📱 智能手机(iOS、Android)
  • 💻 电脑(Windows、Mac、Linux)
  • 📖 电子阅读器(Kindle、Kobo、其他e-ink设备)
  • 🏠 智能平板(iPad、Android平板)

❓ 常见问题

Q1: 本书提出的“被害人自我答责”概念与传统刑法归责理论有何不同?

作者将“被害人自我答责”界定为:当被害人基于充分认知与自由意志,主动制造或显著升高自身法益风险时,其应就该风险现实化的结果承担主要或全部责任,从而排除或减轻行为人的不法。这与传统“行为人中心”的归责模式不同,后者通常将被害人因素仅视为量刑情节,而本书主张被害人自我答责可产生构成要件该当性阻却或违法性阻却的体系性效果,实质性地重塑了“行为—结果”之间的归责链条。

Q2: 书中如何论证自我答责在被害人承诺、危险接受与诈骗案件中的具体适用?

作者通过类型化分析提出:1. 在被害人承诺中,若承诺内容涉及生命或重大健康法益且动机重大瑕疵,应否定自我答责;2. 在危险接受场景,区分“自我危险化”与“合意他人危险化”,前者原则上排除行为人归责,后者需结合支配领域与注意义务判断;3. 在诈骗案中,若被害人因贪利动机未尽基础审查义务,可依据“信息支配”理论部分自我答责,减轻行为人刑责。每个类型均辅以中德判例对比,展示“风险管辖”与“规范保护目的”的交叉检验方法。

Q3: 本书对“家长主义”与“自我决定权”的冲突给出了何种平衡方案?

马卫军提出“动态家长主义”框架:以被害人自治为核心,将国家干预限定于防止“显著非理性”的自我损害。具体通过三重检验:①被害人认知能力(是否具备风险理解力);②信息对称性(行为人是否操纵信息);③法益性质(生命、身体完整性原则上不得完全放弃)。该框架既避免绝对家长主义对自主的压制,又防止极端自由主义导致的责任虚化,为立法与司法提供了可操作的权衡工具。

⚠️ 版权声明

本页面仅提供《被害人自我答责研究》的相关信息和阅读指南。请支持正版电子书,购买正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