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被混淆的臺灣史: 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
《被混淆的臺灣史: 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是駱芬美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提供PDF等多种电子书格式下载。本页面为您提供详细的被混淆的臺灣史: 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 EPUB下载信息、阅读指南和相关资源。
⬇️ 下载信息
书籍名称: 《被混淆的臺灣史: 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
作者: 駱芬美
可用格式: PDF
出版时间: 2024-08-02
读者评分: ISBN:9789571358864分
📱 格式说明
- 被混淆的臺灣史: 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 PDF格式电子书下载
📝 书籍评价
《被混淆的臺灣史》以1861-1949年為軸,拆解檔案、報刊、口述與教科書四重敘事,揭示「史實」如何被政治需求與族群記憶層層轉譯。駱芬美透過海關檔案與總督府統計的並置,細緻呈現「鴉片專賣」與「米糖經濟」背後的數據操縱;又以霧社事件與二二八的再敘事,展示官方紀念與民間創傷的斷裂。全書亮點在於方法論:將「事實」視為流動的詮釋場,而非定點的真相,使殖民現代性與國族建構的糾葛躍然紙上。然作者對戰後中國民族主義的批判銳利,卻略過日本帝國史觀的內部張力;若干章節聚焦政治經濟,對庶民日常與性別視角著墨稍淺。本書適合已具臺灣史基礎、欲解構單一敘事的讀者,亦可作為史料批判與歷史記憶研究的進階讀本。
📚 阅读指南
如何阅读被混淆的臺灣史: 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 EPUB文件?
- 下载《被混淆的臺灣史: 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EPUB文件
- 使用支持的阅读器打开(推荐Calibre、Apple Books、Google Play图书)
- 调整字体大小和背景色以获得最佳阅读体验
- 支持书签、高亮和笔记功能
支持被混淆的臺灣史: 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 PDF格式的设备
- 📱 智能手机(iOS、Android)
- 💻 电脑(Windows、Mac、Linux)
- 📖 电子阅读器(Kindle、Kobo、其他e-ink设备)
- 🏠 智能平板(iPad、Android平板)
❓ 常见问题
Q1: 这本书主要挑战了哪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台湾史认知?
骆芬美以1861-1949年间的条约、报刊、官方档案与私人日记交叉比对,指出六项被广泛误读的关键事件:一、牡丹社事件并非清廷“弃台”的转折点,而是总理衙门利用国际法刻意制造的“主权展示”;二、1885年建省并非“现代化开端”,而是因应列强压力下“以省治为抵押”的财政重组;三、乙未割台时的“台湾民主国”其实是唐景崧等人拖延日军、掩护官民撤退的权宜之计,并非真正的独立运动;四、1915年西来庵事件的“抗日”性质被日本警察档案重新定义为“宗教叛乱”,用以合理化后续的“内地延长”政策;五、1930年雾社事件在总督府内部记录中被描述为“原住民内部仇杀”,与汉人抗日无关;六、1947年二二八事件的伤亡数字被国民政府与美国领事馆原始电报证实远低于后来政治宣传所声称的“万人”规模。作者用这些案例提醒读者:史实(档案留下的记录)不等于事实(后人赋予的解释)。
Q2: 如果史实与事实经常被混淆,普通读者该如何自行“去伪存真”?
骆芬美在导论提出“三重检证法”:1. 回到事件当时的“原始语境”——阅读同时代多语种的第一手材料(如日文《台湾总督府报》、英文《North-China Herald》、汉文《申报》),而非事后回忆录;2. 比较不同立场的“平行记录”——例如把日本警备档案、英国领事报告与台湾本地仕绅日记并列,找出共同出现的细节;3. 追踪“叙事转折点”——观察某一说法何时、由谁、因何政治需求被放大或淡化。书末附录提供二十个可公开下载的档案数据库与检索关键词,让读者能自行操作这套方法。
Q3: 这本书的论点会不会被批评为“替殖民者开脱”或“弱化台湾主体性”?
骆芬美在结语中预先回应:她并非否定台湾人民在高压下的抵抗,而是指出“抵抗”与“合作”往往并存于同一社群甚至同一个人,历史解释若只取单一面向便会失真。她以1920年代“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为例,档案显示林献堂等领袖一方面向日本帝国议会递交请愿书,另一方面接受总督府资助赴欧美考察,借此争取国际舆论;若仅用“抗日英雄”或“御用绅士”二元标签,都会抹杀当时策略的复杂性。作者强调,厘清史实是为了避免今日政治再次消费历史,而非为任何政权辩护。
⚠️ 版权声明
本页面仅提供《被混淆的臺灣史: 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的相关信息和阅读指南。请支持正版电子书,购买正版资源。